战争,在中东从来不是新闻,但这一次,以色列和伊朗的交火却让人嗅到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当导弹在彼此领空穿梭,我们看到的或许不只是宿敌间的又一次缠斗,而更像是一场大国在地缘棋盘上悄然落下的开局之棋。
为何一向在中东事务中有着压倒性影响力的美国,此时却显得异常安静?为何深陷俄乌泥沼的俄罗斯,却突然急吼吼地跳出来要当和事佬?这背后的盘算,远比爆炸声更耐人寻味。
核的阴影,无疑是引爆这次事件的直接催化剂。国际原子能机构那边刚放出话,说伊朗离造出核弹所需的铀材料只剩一步之遥,以色列的战机几乎是同步升空,直扑伊朗被严密守护的纳坦兹核设施。
你可以说这是以色列一贯的“先发制人”策略,毕竟在中东,他们对任何可能威胁其生存的核武器都保持着近乎偏执的警惕。但为什么偏偏是现在?是情报显示伊朗真的要突破关键节点了?还是仅仅借着这个报告释放的信号,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关于这次空袭的效果,双方的口径完全对不上。以色列那边含糊其辞地说“打击了相关目标”,伊朗这边则一口咬定“成功拦截并有效反击”。谁真谁假,外界一头雾水。所谓的“以色列败相”,听上去更像是一种“信息战”的产物,伊朗用来提振士气、打击以色列信心的宣传策略。在现代战争里,舆论场上的胜负有时候比战场本身更重要。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伊朗确实发射了几枚导弹,以示报复,这让本已紧张的气氛更加剑拔弩张。不过,伊朗是否真像外界猜测的那样,动用了或者准备动用远程重型导弹,这就更像是一种悬念,一种用来威慑和抬高赌注的姿态了。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反应。按理说,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最铁的盟友,一旦发生冲突,美国理应第一时间跳出来声援甚至介入。但这次,华盛顿却罕见地保持了低调,总统特朗普虽然还在繁忙的G7峰会上,甚至为此提前离场,但对中东的战局却显得异常“犹豫”。这种反常,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忙着处理国际事务或者国内通胀问题。
归根到底,是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似乎越来越厌倦深陷这片复杂且耗费巨大的“泥潭”,更倾向于将资源和精力投向其他优先级更高的方向。一场与伊朗的全面战争,对美国而言代价实在太大。一来,可能把美国拖入无法预见的深渊,重蹈伊拉克战争的覆辙。二来,如果伊朗真的豁出去封锁了霍尔木兹海峡,全球油价的飙升将直接冲击本已脆弱的美国经济,这在眼下这个节骨眼,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
所以,美国不是不想管,而是真的有点“管不起”,至少是不想用常规的方式去管。他们大概是在权衡利弊,看看有没有更“经济”的方式来处理这场危机。
相比之下,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动作倒是相当迅速。以最快的速度与阿联酋等地区国家领导人通话,表示愿意为以伊双方提供“斡旋协助”,这番操作可谓是相当积极。俄罗斯和伊朗的关系有点复杂,既是叙利亚问题上的盟友,又在中亚和能源领域存在潜在竞争。但毫无疑问,伊朗是俄罗斯在中东牵制美国、扩大影响力的重要伙伴。
普京之所以急着跳出来,首先是怕火势蔓延到自己身上。冲突升级要是真引发了全面战争,俄罗斯极有可能被卷入,而他们现在在乌克兰已经够头疼的了,实在不想再开辟新的战线。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俄罗斯想借此机会在中东巩固自己的势力。
在美国有所收缩的当下,俄罗斯正在努力扮演地区平衡者的角色,争取更多话语权。通过调停,无论结果如何,都能提升俄罗斯的地位,让地区各方都看到:在这个关键时刻,站出来解决问题的,是我普京,而不是那个还在犹豫不决的特朗普。这步棋,下得可谓是精明老练。
然而,普京的调停,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矛盾,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宗教和地缘政治恩怨的纠缠,再加上敏感的核问题,几乎没有任何一方愿意轻易妥协。俄罗斯的介入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双方一个台阶下,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光靠俄罗斯一家是远远不够的。伊朗的核项目不会轻易放弃,以色列的安全威胁也不会凭空消失。
尽管普京先动了一步,但最终的牌,或许还得看美国怎么出。美国不会完全撒手不管。虽然直接军事干预的可能性暂时不高,但经济制裁、外交孤立、甚至通过代理人进行有限的对抗,这些都是美国手里可以打的牌。
美国在中东的利益,虽然优先级有所下降,但依然存在。它绝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盟友深陷危险,也不会真的任由伊朗在地区坐大。只是,相比于过去单边行动的风格,现在的美国或许会更倾向于寻找合作伙伴,或者用更隐蔽的方式来施加影响。
以色列和伊朗的这场交火,就像是撕开了中东地缘板块的一道裂痕。透过这道裂痕,我们看到了大国在中东棋局中的纵横捭阖,看到了地区力量的此消彼长,也看到了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那些无法回避的矛盾和高悬的风险。冲突或许会暂时降温,但只要核的阴影不散,大国的博弈不止,这片土地上的暗流,就永远不会停止涌动。
股票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