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压箱底十几年的老照片,突然就在网上火了。照片里,是2011年咱们的歼20第一次飞上天的样子,那会儿这可是天大的秘密。现在官媒自己把图放出来,这背后的味道,可就有意思了。
老话讲得好,当一件宝贝被大大方方地从柜子里拿出来摆着看时,那说明家里肯定有更新、更厉害的家伙了。这个道理,放在国之重器上,一模一样。
新家伙到底是谁
果不其然,这个“新家伙”就是早就露过脸,还在阅兵式上走过一圈的歼20A。现在各种消息都指明,这款升级版的五代机,已经跟下饺子一样开始量产了。这么一看,官方把十几年前的老照片翻出来,就不是怀旧那么简单了,这妥妥的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官宣”。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新一代的王者已经就位,那最早那批立下汗马功劳的歼20,它们的将来怎么办?退役?那绝对不可能。就算不生产了,它们也还是这个地球上最顶尖的战斗机之一,在空军的队伍里,位置稳得很。
那张照片的真正含义
其实,这批功勋战机要干嘛去,答案好像早就有了。不知你还记不记得另一张更火爆的照片,一架歼20挂满了整整16枚导弹,跟个空中怪兽似的,那叫一个霸气。
这种“野兽模式”看着是真提气,可要是在顶尖高手过招的空战里,这就是个活靶子。五代机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隐身。你这么把导弹全挂在外面,等于把自己的隐身斗篷一把扯掉,用三代机的玩法去跟人硬碰硬,这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简直是自寻死路。
既然知道是短板,当年为啥还要这么试?现在回头一看,这步棋,可能十几年前就想好了。这压根就不是为空战准备的,而是为了另一种可能,在悄悄地储备技术。
从刺客到重装战士
这种可能,就是等空战的舞台彻底交给更牛的歼20A,甚至未来的歼20S之后,第一批歼20将华丽转身。它们不再是那个追求极致隐身的“刺客”,而是变成一个火力全开的“重装战士”。
一旦我们拿下了制空权,战场对隐身的要求就没那么高了。这时候,老歼20完全可以甩掉隐身的包袱,把作为重型战斗机的挂载能力发挥到极致,去干那些对地、对海的精确打击任务。
这可不是发挥余热那么简单,这是角色的完美切换。它们能和歼16这样的“炸弹卡车”打配合,成为真正的空中火力堡垒。拿五代机去干这种“粗活”,在很多国家眼里简直奢侈到家了,可对我们来说,这就是装备发展太快的“幸福烦恼”。
贵的便宜的搭配干
这种“奢侈”背后,是一种非常务实和清晰的军队建设思路。你想想,为什么在歼20产量早就突破三百架,生产线快到8天就能造一架的时候,咱们的歼10C产量也同样突破了三百架大关?
有人就纳闷了,有了顶配的“法拉利”,干嘛还玩命造“性能小钢炮”?这恰恰说明咱们心里有谱。现代空战早就不是骑士单挑了,是整个体系的对抗,谁干什么活,分工清清楚楚。
歼20从出生那天起,定位就是踹开敌人大门的那把最锋利的刀。它靠着隐身和超音速,在最危险的地方撕开一个口子。但很多日常的活,比如巡逻放哨,或者在南海应付一些小角色,你派歼20去,那就是杀鸡用牛刀。
它的飞行成本太高,为了隐身又牺牲了挂载,让它去干“炸弹卡车”的活,性价比远不如皮实耐用的歼10C。这种高低搭配的玩法,是世界强国的标配,你看美国空军F-22和F-35都服役多少年了,F-16的生产线不也一直开着吗?
这剧本我们早就演过
其实这套组合拳,早在2018年的一次演习里,就已经打得有模有样了。演习里,歼20编队像幽灵一样先摸进去,敲掉对方的雷达和指挥部,撕开防线。紧接着,大批的歼10C和歼16就跟潮水一样涌进去,对着地面目标一顿饱和攻击。一个尖刀突防,一个火力覆盖,配合得那叫一个丝滑。
而且,把功勋卓著的顶级战机转型成多用途攻击机,这套操作,我们早就不是第一次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从俄罗斯引进的苏30MKK。
这款飞机在当年,可是咱们空军绝对的王牌。但随着国产战机的崛起,苏30也慢慢地从空战的核心位置上退了下来。从那以后,这批战机就开始转型,主攻对地和对海,我们甚至还自己动手改了它的软件硬件,让它更好地融入我们的作战体系。
结语
现在回头再看,一切都串起来了。从官媒高调放出歼20首飞的“老照片”,到歼20A的批量生产;从歼10C的产量不减,再到未来对首批歼20的全新定位,这背后是一盘深思熟虑、着眼未来的大棋。这不光是装备的更新换代,更是战略思想上的成熟和自信。用最锋利的刀,去解决最硬的骨头;用最合适的工具,去干最合适的活儿。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这种务实、高效、成体系的思路,或许比任何一款先进武器本身,更值得我们骄傲。
股票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