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朝鲜半岛上空划过一道火光,一枚新型高超音速导弹宣告了自己的存在。但这枚导弹,其实只是个配角。真正的主菜,是平壤内部一场釜底抽薪式的政治行动,比任何武器试射都更能说明问题。
就在那几天,朝鲜把所有负责跟韩国打交道、谈统一的机构,全给废了。这可不是什么部门精简,而是连根拔起。“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这种听起来挺有历史感的招牌,直接被摘掉,连带着办公楼都给推平了。
官方网站、宣传渠道,凡是跟“和平统一”沾点边的东西,一夜之间消失得干干净净。这在朝鲜半岛七十多年的分裂史上,是头一回。等于说,平壤方面公开撕毁了过去几十年一直挂在嘴边的“同族”剧本。
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话说得更绝,他直接要求修宪,要把韩国的身份写清楚,定位成“头号敌国”和“永远的主敌”。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外交辞令了,这是在从国家根本大法上,彻底斩断了与南方的所有念想。
一个国家,突然把几十年的国策推倒重来,肯定不是心血来潮。这背后必然有根导火索,而且是根烧到眉毛、让人忍无可忍的导火索。是什么事,让朝鲜觉得连和平的戏码都懒得演下去了?
时间拨回到7月11号。那天,一架能带核弹头的美国B-52H战略轰炸机,大摇大摆地飞到了济州岛以南。旁边还有韩国的KF-16和日本的F-2战斗机当保镖。
B-52H这玩意儿,本身就是个移动的威慑符号。它出现在哪,就等于美国把战略核力量摆在了哪。对平壤来说,这就好比有人拿着大棒在你家院子门口晃悠,还喊着“我就蹭蹭不进去”,谁也受不了。
而且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往前数一个月,6月中旬,类似的演习搞过一次。再往前到去年1月,美国的“卡尔·文森”号航母也来过。美日韩的军演,地点一次比一次靠北,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战略武器一次比一次有分量。
这种“切香肠”式的军事压迫,显然已经碰到了朝鲜的底线。平壤的逻辑很简单:既然你们已经把刀架在我脖子上了,那我也没必要再跟你客气,大家干脆把桌子掀了,比比谁的拳头硬。
不过,就在美国人天上飞的时候,俄国人地上落了。一个关键人物的到来,让金正恩的强硬表态,多了几分实实在在的底气。
就在美日韩军演的同一天晚上,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专机,悄无声息地降落在平壤。这次访问,时机选得堪称一绝,等于是在向全世界直播:你们在那边搞小圈子,我们在这边哥俩好。
拉夫罗夫见了金正恩,带去了普京的口信。口信内容不长,但信息量很大。普京说,俄罗斯会履行跟朝鲜达成的所有协议,并且希望保持最高级别的直接联系。
“所有协议”这四个字,才是关键。这可不是什么客套话,它指向的是一份刚刚签署、墨迹未干的文件,一份足以改变东北亚战略格局的文件。
这份文件,就是《俄朝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条约里最要命的是第四条,写得清清楚楚:如果任何一方遭到武力攻击,另一方要立即提供军事和其他援助。
说白了,这就是一份军事同盟契约。你打朝鲜,就等于在军事上挑战俄罗斯。你动俄罗斯,朝鲜也得下场。有了这么个核大国在背后撑腰,朝鲜的腰杆自然就硬了。
以前朝鲜虽然也强硬,但多少有点光脚不怕穿鞋的悲壮感。现在不一样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金正恩敢于彻底废掉对南机构,敢于在宪法里把韩国写成“主敌”,这份底气,很大程度上就是普京的这份承诺给的。
当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普京的承诺也不是白给的。在这份条约签署前后,朝鲜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盟友价值”。
根据各方情报交叉验证,朝鲜向俄罗斯提供了海量的炮弹,具体数字估计超过了1200万发。这些152毫米口径的炮弹,被源源不断地送往俄乌战场,极大地缓解了俄军在前线的弹药消耗压力。
对于正在进行一场高强度消耗战的俄罗斯来说,朝鲜的军工生产线就是雪中送炭。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交易:朝鲜用自己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常规炮弹,换来了俄罗斯的核保护伞和战略背书。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朝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全保障,俄罗斯则稳固了远东的战略后方,还拿到了急需的战争物资。
这个新形成的俄朝同盟,已经不是简单的抱团取暖,而是一个有实际利益捆绑的、具备强大实战能力的军事集团。
面对半岛上这个全新的、硬邦邦的“二人组”,美国人当然看在眼里。作为回应,美国的军事部署也立刻跟了上来。
“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战斗群,掉头北上,驶入了韩国的釜山港。航母一来,就不是一艘船的事儿。跟着它的,还有巡洋舰、驱逐舰,水底下可能还藏着核潜艇。这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海上打击力量。
航母进港,话不用多说,姿态已经摆出来了。这是在告诉韩国和日本这两个盟友:别怕,我还在。同时也是在警告平壤和它背后的莫斯科:别乱来,我盯着呢。
于是,朝鲜半岛的局势就这么僵持住了。一边是手握军事盟约、彻底撕破脸皮的朝鲜,另一边是航母压阵、不断增兵的美日韩同盟。双方都在往牌桌上加注,谁也不想先眨眼。空气里的火药味,比7月份的天气还要燥热。
股票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