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各自领头,搞起了全面的冷战对抗,两大阵营斗得不可开交。
从比拼武器装备到思想观念的较量,从过去的太空争霸计划,到现今的大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历史的舞台剧仿佛只是换了场景、人物、装扮和氛围,有时候连说的话都差不多一样。
1946年3月5号,已经不当英国首相的丘吉尔跑到美国密苏里州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去讲了话。
他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道铁幕已经横跨了整个欧洲大陆。”他用这条线把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以及苏联影响下的国家分开了。他还提醒西方国家,苏联正在对它们构成直接的挑战。
那时候,苏联的老大斯大林觉得:苏联在二战里拼了老命才打赢,所以得守住自己的安全地盘。这就得在东欧扶植些听苏联话的政府,搞出个“东方阵营”,好当挡在西方可能来犯的前面的墙。他觉得这么做是为了自卫,保护苏联最重要的东西。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在国会讲了话,提出了一个叫“杜鲁门主义”的新政策:美国会用除了直接打仗以外的所有办法,来阻止共产主义扩散。这些办法包括外交施压、经济惩罚、政治插手等,还保证会支持那些被共产主义威胁的国家。这个政策后来成了美国处理国际事务的主要原则。
从那以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大国成了领头羊,各自带着一帮人,从二战时的战友关系,转变成了面对面的对手。
这场冷战较量拖了很久,有40多年呢,是一场涉及各个方面的、你来我往的激烈对抗。
这次影响很大的争斗,从面上看,是因为地方和国家的不同;主要表现形式,是非常残酷的武器比拼;背后的力量,靠的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但其实,说到底还是思想观念上的较量。
接下来,咱们来瞅瞅两边较劲的关键地方。
咱们先来瞅瞅美国的那些事儿——
一、国家大事和对外关系
1947年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给西欧送去大批经济支持,目的是为了让战后经济好起来,稳住资本主义体系,挡住共产主义力量的进入。
2、成立北约(1949年):就是搞了个以美国为老大的军事联盟,大家联手起来,主要是为了防备苏联可能的军事攻打。
3、1954年搞了个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1955年又弄了个中央条约组织(CENTO):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拉起类似的军事小圈子,好让美国的全球安全网铺得更广。
二、关于打仗和保卫国家的事儿:
1、核军备比赛:忙着研发并安置洲际飞弹、水下发射的导弹、还有战略轰炸机这些发射工具,好让核力量从陆、海、空三方面都能起到吓人的作用。
2、扩大普通军队人数:多招些普通士兵,并且提高武器装备的先进性,特别是要在欧洲安排好多多的陆军部队。
3、太空比拼:进行卫星上天、载人飞船、探月任务等行动,来显现一个国家的科技本事和军事能耐。
三、说说经济和科技发展:
利用前面说到的马歇尔计划,大力提供经济上的帮忙,让西欧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让和西方伙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2、1944年搞了个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让美元成了国际上的主要货币,这样美国在全球经济里的话语权就更大了。
3、科技往前冲:多花钱搞基础科学探索,让信息技术、材料研究、生物科技这些方面都能有新花样,确保咱们在科技上一直走在前头。
四、比拼隐形实力:
1、推广与信息传播:利用广播、电影、书籍这些东西来传递正直的价值观,与特殊集团的错误思想作斗争。
2、教育与文化交融:助力学者互访、国际学生交换,宣扬美式生活风情和文化创意,提升文化影响力。
下面,咱们来瞧瞧以前苏联是怎么做的:
一、治国和对外关系:
1947年,成立了GCD和工人党的情报机构:主要是为了让各国GC能联手行动,一起抵挡西方的影响。
2、成立经济互助会(1949年):搞了个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团体,用来对抗马歇尔计划。
3、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是苏联为了对抗北约,牵头搞的一个军事联盟。
4、帮扶发展中国家:给予他们军事上的帮手、经济上的资助,还有思想上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亲近苏联的政府,以此提升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关于打仗和保卫国家的事儿:
1、核武比拼: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了首颗原子弹,这意味着他们也跻身核力量强国之列。从那以后,他们就跟美国肩并肩地提升核武器技术和投送手段,维持着核力量的平衡。
2、加强常规军队:把陆军、海军和空军都壮大起来,尤其要在东欧安排好多多的军队,给西欧那边制造点军事上的紧张感。
3、太空比拼:靠把人造卫星送上天,像那个“斯普特尼克1号”,还有让宇航员进入太空,比如“加加林”那次飞行,来显示科技有多牛。
三、说说经济跟科技发展:
五年规划:采用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方式,加快工业和重工业的建设,增强军事装备制造能力。
2、科研攻关:花了不少力气在军事科技上,并且也在像航天、能源这样的民用方面有了新进展。
3、资源管理:靠着拥有的自然资源,像是石油和天然气,来当作外交手段,左右国际能源市场的动向。
四、比拼隐形实力
1、信息传播与宣传:紧紧把住国内媒体这道关,然后利用电台(例如“莫斯科之声”)和文化单位,向外界推广GC的理念。
2、文化学习与交流推广:助力特色国家间的文化互通,为国外友好团体和进步人士提供学习机会,同时防范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
到了1980年代末,因为军备竞赛越来越激烈,美国有了大约2.6万个核弹头,而苏联则有大约2.2万个。美国的核爆炸威力加起来有47.41亿吨TNT那么多,苏联更是达到了75.25亿吨TNT。两边都拼命研发更厉害的洲际导弹、潜射导弹、战术核武器,还有那种能分开发射多个弹头再回到大气层的武器,就是为了保证能彻底摧毁对方。
到了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搞了个“星球大战”的大计划,这让冷战的斗争变得更加激烈了。
太空盾牌计划(也叫“防御战略大计”),是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提出来的一个方案。
星球大战计划说要打造一个全方位、多方法的导弹防御网,从太空、大气层里外到地面,到处都设下拦截的关卡。
那时候,美国在高能激光、粒子束、微波炮这类指向性武器,还有高级的感应器、电脑技术这些方面有了新突破。里根政府就想靠着美国在高科技上的领先,扭转苏联在核武器数量上占的上风,不再在核威慑战略上处于下风,并且这也是里根政府推动美国经济大发展的重要一招。
同时,里根政府说,星球大战计划会拉着盟友一起做,甚至把一些技术分享给关系好的国家,这样大家可以一起出钱,还能让防御范围更广。
美国推出的“星球大战”方案,让苏联及其伙伴大为不满,但也让苏联加大了对相关研究的投入。有资料显示,在这场比拼里,苏联的军费常常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到23%,更有甚者,有的研究数据竟高达72%。
“星际争霸行动”给冷战较量定了新规矩,让两大阵营的对峙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
这个公布的“星球大战方案”简直就是一份明晃晃的挑战书!
这是一个明摆着让大家都知道的计划。
不过,这事儿对对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一旦应战,那就得照着美国的规矩和路子走,成了跟屁虫。主动权、拿手绝活,全握在美国手里,想要逆袭或者另辟蹊径超车,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就算要当跟班的,也不容易:你看美国能搞出“星球大战计划”,那是因为他们早就准备充分,抢先一步了。
不过,在那个全面冷战、竞争激烈的时候,里根政府先走了一步,搞了个“星球大战”计划。这时候,前苏联不管怎样都得跟上,要是不参与进去,那就很可能被甩在后面,跟不上节奏了。
这是大国较量里的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啊!
现在,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转折。
漂亮国又在搞新花样,老调重弹说什么“比拼”“较量”!在欧洲那边,北约正一步步紧盯着俄罗斯呢!
俄罗斯决定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这一举动导致以美国为首的许多西方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对俄罗斯实施封锁和制裁。
而在地球的另一边,漂亮国拜登总统的团队里,管国家安全的杰克·沙利文说:美国要跟东方的大国好好较量一番,得保护咱们的信念、好处和伙伴们。
布林肯,美丽国现在的国务卿,他觉得:美国跟大国的相处,是“21世纪最难搞的地缘政治问题”,美国得全方位地去面对大国在经济、科技、军事、人权这些方面的较量。
受这种新的竞争思路影响,美国政府搞出了一系列动作,像是重新安排供应链、封锁技术,还有拉小圈子排挤别人等等。
自拜登政府执政后,他们大力推崇的新能源计划和芯片法案,看起来像是在搭建一个新的“隔阂之墙”。
到了2023年,美国那边突然间火起来的生成式AI大模型,看起来就像是要引领人类社会迈进AI智能的新纪元一样。
在大型生成式AI模型火起来之前,美国也曾热炒过元宇宙这个概念。
感觉漂亮国这边,从搞环保气候、新能源,到琢磨元宇宙,现在又搞起了生成式AI大模型,好像是一个主意接一个主意,没完没了似的。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就是换了几个角色称呼罢了。
老话也有新说!
古人智者故事多,咱们能从中找到前进的力量。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股票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