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杜翔
前不久,我跟随全国杂文学会采风团走进河南,参加在开封举办的第十次采风活动。开封采风会的第一站就走进了开封府。
认识开封始于小时候跟着爷爷去看戏,从台上那“咿咿呀呀”的戏曲唱词中记住了开封府,同时记住的还有那个一脸青黑色,额头上有月牙眼的包青天。小时候不懂戏曲文化,常常指着戏里的包公问爷爷:“包公的脸为什么那么黑?”爷爷总是捋着胡须意味深长地说:“黑是清官的镜子。”长大一些,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开封府又有了丰富的了解。开封作为北宋时期的天下首府,其历史和文化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走进开封府,置身于包青天大公无私、公正廉明的铁面精神前我陷入了沉思。从解说员的口中和展出的石碑拓片,我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其实是一位儒雅的白面书生,既不高大,额头也没月牙眼,与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和中国老百姓心中包青天的形象大相径庭。
民间有流传说包拯在任开封府尹之前,曾有近十年的隐居生活。从正史看,包拯在父母去世前确实有过一段辞官归乡的经历(约1027--1037)。但这是出于孝道,而非“隐居”。
展开剩余71%包拯。图片选自《历代名人绣像选》。视觉中国。
包拯在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他请求调任家乡附近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做监税官。后因父母不愿随行,包拯直接辞官归乡侍奉双亲,直至二老去世并为双亲守丧完毕后才复出就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包拯是一位非常孝顺之人。
为何包拯把他职场中最为重要的十年时间不用来忙于晋升官位而是回家侍奉双亲?这在别人看来是种傻子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宋代士大夫的价值选择与人生智慧。《孝经》明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对包拯这样的正统儒者而言,侍亲不是选项而是天命。包拯是一个有着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他的内心秉持着儒家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已经成为他为人处事的指南针。
包拯在侍奉双亲期间,经常以公开走访形式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更直观地感受民间疾苦。他还常以暗访的形式去调查,这样能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避免了被官场上的虚假信息所蒙蔽。他在乡间潜心研习律法,体察民情。这些材料的收集和掌握为他后来在开封府任职期间改革诉讼制度奠定了基础。他还另辟蹊径在开封府设立告状口,以便能够直接接触到百姓的诉求,及时了解和处理民间问题。他允许百姓直接向他反映问题,这一举措极大地方便了百姓,让他们有了更加便捷的渠道来诉说自己的冤屈和疾苦。
忠孝礼节乃中华道德之圭臬,中国自古就有“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古训。包拯十年侍亲的抉择,恰是对这一传统伦理最生动的诠释。然而,孝顺孝敬父母及亲人如今却是世风不古。例如:很多职场精英以忙于事业为理由,将父母送至养老院后常年不探望;成年子女长期依赖父母经济支持,甚至压榨父母的养老金,沦为地地道道的“啃老族”;无德子女在父母病床前争遗产,将亲情转化为利益争夺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与一千年前包拯的孝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的孝行、孝心难道不是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和启示吗?
包拯的孝心也预示了他日后为国尽忠、严于律己的品格。经过侍奉双亲并为双亲守丧的过程,包拯对孝道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了,他把这种情感倾注到工作中,并促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因为在他看来,孝顺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奉养和顺从,更是要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包拯完成了从“小家之孝”至“大家之忠”的精神升华。
包拯辞官回家侍奉双亲,尽孝守孝,同时他利用孝敬双亲期间去走访民情,体验民间疾苦。这十年看似停滞,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积累与投资,也是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
当我在开封府提名记碑前停下脚步,碑上包拯的名字处,后世游人因对他敬仰,在他名字处的坚硬石碑上持续触摸,以至于碑上包拯的名字处逐渐形成了凹下去的指痕。指痕虽然微小,但却承载着世人对他的爱戴。凹陷的指痕见证了游人们对包拯的敬仰之情,也成为了开封府独特的历史印记。
岁月从来不语,在开封府,在坚硬的石碑上,那枚凹下去的指痕讲述了包拯千年来的传奇与辉煌,它不仅是对包拯个人的纪念与缅怀,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孝悌、正义、清廉等美好品质的传承与弘扬。
包拯的“十年暂停”对现代人具有警醒意义。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回头看看,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是否遗忘了什么?比如孝悌、迂回、沉淀、责任、本心……
作者简介:杜翔,女,临沂市兰山区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王羲之诗词研究会会员。多年从事散文、小说、随笔、杂文等创作。
发布于:浙江省股票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