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医生,我平时酒量大,麻醉时能不能多给点药,我害怕做着手术时醒过来。”这是麻醉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常碰到的问题,似乎在公众认知里,酒量好等于“麻不倒”。这是真的吗?
喝酒和麻醉,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其实暗藏玄机。
酒精(乙醇)本身就是一种麻醉药,适量饮用能改善外周血液循环,并使精神和躯体得到暂时放松。酒精进入人体后,约90%由肝脏代谢。这座工厂的流水线分为两步:乙醇脱氢酶将乙醇转化为乙醛(有毒物质);乙醛脱氢酶再将乙醛转化为无害的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展开剩余60%除依靠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外,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也是主要参与者。然而,长期饮酒的人群体内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可能有所增强。这种酶是参与麻醉剂代谢的重要成员,这也就意味着麻醉药物的代谢会增快,导致药效减弱。
面对长期饮酒者,麻醉医生会更谨慎,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是酶诱导效应,麻醉药物依赖肝脏代谢或肾脏排泄,以丙泊酚(全身麻醉药)为例,其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代谢,在长期饮酒者体内其镇静作用可能打折扣,需要使用更大剂量。
其次是神经耐受性,酒精长期刺激中枢神经,会降低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
再次是线粒体损伤,长期饮酒还会破坏线粒体功能,影响能量代谢,进一步降低麻醉敏感性。
“喝不喝酒?喝多少?最后一次喝是什么时候?” 当麻醉医生在术前询问时,一定要准确回答。
酒量分级一般为轻度(每周<3次,每次<2两);重度(每日>4两,持续>5年)。轻度可使用常规剂量麻醉药;重度则需增加20%至50%剂量。理想情况是术前至少戒酒2周,让肝酶活性恢复正常。
但也别夸大自己的酒量,明明1斤却说3斤,可能导致麻醉过量风险。另外要警惕隐形酒精,如藿香正气水、酒心巧克力等都可能“踩雷”。
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比如年龄、身高、体重、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和基础性疾病等制定麻醉方案,并且随时调整麻醉药剂量,从而保证围术期安全。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
原标题:《酒量好会“麻不倒”?麻醉医生:很有可能!》
栏目主编:唐闻佳 文字编辑:李晨琰 题图来源:文汇报资料照片
来源:作者:胡姝婧
发布于:山东省股票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